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范文(19篇)

时间:2023-12-22 06:04:37 作者:琉璃

教学工作计划是针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和计划的一份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教师提前规划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现在是时候制定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了。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制定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计划呢?制定教学计划要考虑哪些因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该如何确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该包括哪些要素?下面是一份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

(2)753000。

(3)205000000。

出示“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1.出示投影:“议一议”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米;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小黑板、投影、卡片。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3.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

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通过探究的大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1.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感受无理数。

难点:探究的大小的过程。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算术平方根。

2003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宇宙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正常运行轨道的速度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分别满足:第一宇宙速度v1(米/秒):,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

小欧还要准备一些面积如下的正方形画布,请你帮他把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算出来:

面积191636。

边长1346。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活动2通过一些简单例题,进一步了解算术平方根。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吗?

2、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合作,一位同学说一个正数,另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3、16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

4、的值等于_________。

5、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_。

活动3动动脑,动动手,探究的大小。

你能用两个面积为单位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得的新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新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讨论:

你知道有多大吗?

的估算: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的近似值,还可以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活动4财富大统计。

你认为小欧要解决他参加美术作品比赛中遇到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

练一练第9页2、3。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1、用列举法(列表法)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进一步培养随机概念。

2、用画树形图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

3、经历实验、列表、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运用列表法和画树形图法求事件的概率、

运用画树形图法进行列举,解决较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问题、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填空:(1)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2)掷一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3的概率是、

二、新课教学。

例1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枚硬币全部正面向上;

(2)两枚硬币全部反面向上;

(3)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一枚硬币反面向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七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

六、自我评价。

这个课题学习,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学习、探究。这需要学生的充分准备,然后可安排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个课题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产生过程。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学具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全班交流。

3、提示课题:你知道,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平方米是指房间的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探讨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

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1)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

(3)看一看看一看黑板的面,课桌的面相比,怎样?

(4)想一想生活中的物体,你还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我们把书表面的大小叫做书面的面积,把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完整板书,齐读。

三、操作探究,认识单位。

1、比较面积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学具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七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

拓展视野。

(四)板书设计。

酶与酶促反应。

一、什么是酶。

1、定义要点。

活细胞产生有催化活性特殊有机物。

2、化学本质。

蛋白质或核糖核酸。

二、酶促反应。

1、主要专有名词:

酶促反应酶活性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活性中心底物。

2、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方式: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特定部位结合。

3、影响酶促反应效率(酶活性)的因素:

ph值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四个特点。

实践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自主性:主动思考与实验探究的自主选择。

联系性:不只局限于课堂,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和使用课外素材;。

直观性:实验现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效果: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体现学生主体,实验探究得以实现。

3、开放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学生视野。

局限: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面及时间等限制了教学效果。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3)渗透对应思想.

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2.例、习题的意图。

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根据(1)题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对第(2)、(3)题再采用(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容易,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储备.

例2是根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学生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学生掌握.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例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

二、新课引入。

复习: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练习:当,,时,求式子的值.

答案:,,.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

三、例题讲解。

例1教材p69中例1。

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

(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继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

(2)2(长+宽)=周长.

(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估算的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值才适合方程.由于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分别代入方程算一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为方便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

1234567…185021502300245026002750…从表中发现:当时,的值是,也就是,当时,方程中等号的左边:.等号的右边:2450.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为5.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理解.

从表中你还能发现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学生得出)如方程的解是;方程的解是等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

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一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复杂,出现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十分必要.

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1.小明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下图),已知每个小砝码的质量为1克,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设大砝码的质量为x克.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1.

答案与解析:根据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为等式.

2.方程3y=。

两边都除以3得y=1。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2并熟练运用.

答案与解析:得y=。

两边同时除以3时,右边也要除以3,不是乘以3。

3.当x=时,60-5x=0.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等式两条基本性质来解简单方程.

答案与解析:12.由原方程和等式性质1得5x=60,再由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5,得x=12.

4.方程的解是(36,48中选填一个)。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的解的概念,使得等号成立即可.

答案与解析:36.方程的解使等式两边相等,把两个数代入验算即可.

5.一年三班55人,一年八班29人,因植树需要从三班中抽出x人到八班,使得两班人数相同,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答案与解析:55-x=29+x.等量关系为:抽调后,三班人数=八班人数,关键要理解三班少了x人的同时,八班多了x人.

二、选择题。

6.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b、

c、

d、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答案与解析:a.a和b都需要化简后再判断,c明显是二元的,d分母中含未知数,不是整式方程.

7.根据下列条件能列出方程的是()。

a.一个数的'与另一个数的的和。

b.与1的差的4倍是8。

c.和的60%。

d.甲的3倍与乙的差的2倍。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与代数式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b.其余几个答案都不能列出等号.

三、解答题。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并会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题等量关系为:教师票价+学生票价=910.

答案与解析:设:学生有x人,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得70+70x×=910,

解方程得70x×=840,

即35x=840,

所以x=24.

七年级数学教案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读统计图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七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设m=-4x2,a=2x2,b=3x,c=-1,

∴(-4x2)·(2x2+3x-1)。

=m(a+b+c)。

=ma+mb+mc。

=(-4x2)·2x2+(-4x2)·3x+(-4x2)·(-1)。

=-8x4-12x3+4x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例2化简: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四、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案

本课(节)课题3.1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1、这堂课从简单问题入手,由浅至深,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性,学生了解了概念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并让学生自己找到符合概念的条件,加深印象。穿插式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更加熟练的掌握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概念。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探索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动起脑来,阶梯型问题的设置使得一些后进生也投入到课堂中来,体现了差异性的教学。在学生慢慢列出方程的同时其实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体会到了列方程它与算式相比较之下的优点,合作式的学生活动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并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的兴趣,在列完方程的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会标准的数学用语。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本节课本着“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所以再讲解前面概念的时候,我稍稍放慢速度让后进生听的明白,因为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基础,抓住基础知识再去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后进生是十分重要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是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得列式还是有一些问题。在应用题的列式方面是所有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如何去教会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去列方程。

数学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使六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而小学数学总复习面广量大,内容较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又极易引起两极分化。

复习中我们又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编排重讲知识或每课练,免得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消沉厌烦,费时费力效果又低。为了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学生完成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计量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统计表、应用题八大部分后进行的,前后知识情况间隔达六年,如果我们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不能全面了解,就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情况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复习前探测,找准存在的问题。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于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复习每一板块之前,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我们通过批改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照准学生在该板块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问题所在。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原因。老师复习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1)根据教材的几大板块安排进行复习。

(2)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

(3)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1、复习时应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

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促提高。作为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把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2、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要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如:质数和奇数的比较;合数和偶数的比较;质数和质因数;比和比例等。对易混概念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该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如求比值和化简比。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要只顾单一的知识总复习,更重要的是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如解应用题时,同一道题,可以看成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归一问题,还可以看成是比,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

有些应用题,虽然题目的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如工程问题和相遇问题中的部分习题,题目的类型不同,但解题的思路和分析方法是一样的。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把握住复习中的重难点。

我认为,小学毕业复习中的最难点是应用题,在复习中特别要多下工夫。对应用题的复习,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分类复习。

小学的应用题,按知识性分类,可以分为一般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按解题方法可以分为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几类。复习时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复习,弄清各种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分类复习完后,还要进行各种应用题的整合训练,练习用不同的方法解应用题,使这部分知识彻底系统化。

(2)、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掌握得不好的一类或几类应用题加大力度训练,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内容的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把握好“会”、“熟”、“活”三个阶段,最后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