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

时间:2023-07-23 12:53:19 作者:李Y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一

最完整地了解林徽因的故事,来自白落梅优美的散文《林徽因传》。

这个女子从来没有因为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而被人们遗忘,她的名字总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在一起,和徐志摩、粱思成、金岳霖这三个大名鼎鼎的才子紧密相连,她是永远停留在西子湖畔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存在。

她有着建筑学者的理性与诗人敏感的洞察力。谁又曾知道,她的心头停驻最久远的就是那种不甘心、不畏难、不退缩的情感,这种情感最有张力的表达便是化为执念。就是依靠这种兼容着学者和诗人的复杂情愫注定她会成为一个永远的传奇。

她曾经在北方经历过抗战的烽火,也曾经为了生活颠沛流离辗转到了南方。每到一个地方,她会忘记自己是个漂泊的人,而是将为国倾心的高贵情感化为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琐碎中去。她在当地进行古建筑考察,随遇而安,也是她那一代学者的特殊处事原则。逆境并没有毁灭她的从容与娴雅,而是将她的文字带入了一个更加通灵净化的世界。那些映射着小楼与茶铺的街景,在她的眼中,正是整个建筑史上最诗意的画卷。

她曾经被医生宣告不久于人世,但这些并没有摧毁她拼搏的意志。她经历过多次修改与论证,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和大家共同完成了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为了拯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抱病深入工厂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献礼。她在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与助手一起,再次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圆满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她的浪漫与多情在那个渐渐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坚持下去的信念。这个美丽的精灵,无论是因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还是源自于和平年代的融入,仿佛唯有将心头的执念化为一朵朵绽放的白莲花,融入到国家和个人的历史使命中去,才是真正的归宿。

她在卧病的生涯中,从来不肯放下自己的事业与文字,无论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还是形销骨瘦的林徽因,都让众多爱她的人难以割舍。想必那些灵逸的文字,能将她在生命中的遗憾悄悄弥补,在那些倾情绽放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一个女子从来不曾消极的精神世界和从来不知疲倦的坚持,这些对她来说,已然足够。

她写过,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般的 堪破,已算是至情至性!所谓她的风情万种,她的才华横溢,以至于她的至死不渝,都是内心永不放弃的坚持,明明知道,却割舍不了。那种女人所带来的震撼,势必不可抵挡。你若愿意潜心去读,自然也会随她追梦。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二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三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这话一点不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八个字也是随处可见,不管懂不懂的,真不真心的,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个人一直觉得很矫情,所以看到朋友们的qq,人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总会恶作剧的在后边加上霹雳两个字。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沉默了。以后不管真假,无论何人,我再不会做这样的恶作剧。

万丈红尘,必然迷离纷扰。那么多的春,那么多的秋,多少人拿来感伤悲戚,却有那么一个四月天,千古不变——是爱,是暖,是希望,是梦期待中的白莲。这是世间最美的花!您是行走在人间的白莲,清净淡雅,仿佛不食人家烟火,却未曾清高遗世,渴望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她得了最简单朴质的幸福,没有在云端忍受清寒。

伴着清风明月,怀着康桥柔波,无论是在异国庄园还是香山别墅,焚香煮茗,谈诗作文,四目相对,脉脉含情,才子佳人,天造地设,莫过如此。但天总不会遂人愿,总会把最美的打碎,最合适的分开,留待后人唏嘘。不能否认徐志摩是爱她的,而他更是多情而浪漫的,没有感情他无法生活,即使在心中还藏着她,却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天道又是公平的,给了你卓越的才华,就不会给你圆满的情感。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浪漫情怀,一己之私。还记得那身怀六甲却被你无情丢弃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么?所以无论你有多少的理由,多高的才情,你还能让人敬佩么?至少我总觉得不耻。所以你才会在以后的情路中,想着一个仙子,却娶了一个你得劳心劳力供养的妻子,最后在天空化作漫天云烟壮丽的逝去。你终究是幸运的,至少让她铭记了一生,愧疚了一生!

漫步红尘,多想超然物外,可是总有那么一个人,她的风姿和你心中诗情画意勾勒的轮廓和气质分毫不差,让你狠狠的陷入其中。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同,爱的选择不同,左右爱一个人的环境不同,正是在这些各种不同中我们渐行渐远,最后只有在风起的日子里孤单的想起你!多想陪你到世界的尽头,多想那个陪你东奔西走的人是我,多想和你一起披着满身的诗意永远在康桥的柔波里悠然呢喃。但是,亲爱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你在一起。知道你是坚强,理性的丫头,定会一样的淡然高雅,不要为我哭泣,你孱弱的身躯经不起悲伤。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是我前世种下的因,须得偿还,所以爱得无怨无悔,坦坦荡荡。亦或是今生的一切是来世的果,不必愧疚,在天的那一头我等你,许你那时还我,做我美丽的新娘。

她是聪慧的女子,真的很佩服她,可以毅然决然的放弃灵魂伴侣,去追寻尘世欢喜,烟火的幸福。她是那么优雅平淡地做着对她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就算徐志摩已经为了她而背上骂名,清除了阻挡他们在一起的最大障碍,她还是选择了真实的幸福,那个也许稍显木讷,却能让她如沐春风的儒雅才俊。

梁思成是宽容的,也是珍惜当下的。和她结婚三十年,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不是她心中的最爱,就算徐志摩已然故去,自己也不是她现存的唯一,但他选择了包容,选择了给她绝对的自由,只是坚持平淡地爱她,他知道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什么都看在眼里,她不会辜负人间最质朴,简单的爱。

“为什么是我?”他对这白莲仙子属于自己在结婚的前夕还是懵然。“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她如是答道。从此夫唱妇随,相伴天涯。这就是婚姻,你不是我的最爱,却也可以相守一生。相爱的人未必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在一起未必不会幸福。人生在世都是一个缘字,他来时好好珍惜,他去时,互道珍重。怀着对你的爱,和当初编织的梦,去善待下一个值得我停留的人,也许那无关爱情,这也是幸福。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最绝情,伤害最深的往往是曾经相互爱着的人,莫名的转身,突然的离别,自此天涯陌路,连一句简单的道别都没来得及说。这是为了什么?有几人能答出来?大多是连鸡毛蒜皮都谈不上的小事,不过就是个年少无知,轻狂傲慢,不懂珍惜。那是不成熟的爱。这世上真正的爱一个人,“是成全她的一切,包容她的一切,下雨的时候给她撑起一把油纸伞,寒冷的时候给她一个温暖的臂弯,天黑了永远有一盏灯为她点亮,晨起时给她一缕温暖的阳光”这便是世间每一个女子都向往的烟火幸福,一份安稳的爱。激情总是经不起流年的冲刷,唯有平淡才经得起岁月的蹉跎。

林徽因是幸福的,梁思成宠爱了她一生,给了他无限的包容和一份安稳的爱。她也是幸运的,老天对她是如此的眷顾,三大才子为她一见倾心,终生不渝。除了才华横溢,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儒雅稳重,经久弥香的梁思成;还有那个一提起就让人不胜悲嘘,为她痴守一生,终身未娶的金岳霖。其实我觉得,之所以林徽因的美丽优雅在我们的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金岳霖的付出,居功至伟。因为我们看徐志摩和林徽因,也就觉得她是个才女;看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而看金岳霖和林徽因,你看不见描述,但是知道那一定是个风华绝代,游走人间的女神,要不然不会这么让一个优秀的男人宁愿孤独终老,除了她容不得丝毫别人。

是啊!我,一直都在!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用了一生去实践着。人生说短也不短,真正懂得爱,又知道爱,可以不顾一切的为爱痴狂的时间,我想不会超过十个春秋。而他却用了一生。因为他遇到了值得这样坚守的理由,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金岳霖。其实我们遇到的人中,值得爱的人真的不少,人总是有自己的优点。但是真正的刻骨铭心是何人?我确信金岳霖有世人皆知的三个字想当面对林徽因说,但是理智促使他没能开口,这该死的理智。现在的人呢?想想自己对多少人说过那顺口而出的“我爱你”,后来呢?你爱的那些人在天地的哪个角落?近况怎样?幸福与否?同样,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在你耳边说过“我爱你”,那些爱你的人呢?今夕何在?你的艰难困苦他可曾帮你渡过?我爱你,就是——“有千万个理由让我离开,而就是这一个理由让我留下!”爱情不是试探,也不需要尊严。

1955年4月1日北京同仁医院,这是他挚爱的人间四月第一天,她驾着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去寻康桥的恋人,享尽了梁思成给予的凡尘烟火幸福,得到了金岳霖这样上天的厚重恩赐。我想他们都在她身边,这样一个绝代容颜,旷世才情,高雅清淡的女子在人们的不舍中闭上了双眼。这一天,四月的第一天。也让我更加的相信因果之说。

这朵世间的白莲消逝了,岁月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停留半分,红尘滚滚向前,多少痴男怨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去匆匆,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情是一个亘古的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白莲”,他不是仙,向往着凡间的烟火幸福,渴望一份平凡安稳的爱。如果可以,愿化作一段青青的莲茎,在红尘浊浪里将他托举在和风丽日中,摇曳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四

今天读了一天《林徽因》,虽然对她有了更新更准确地认识,但我认为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一个对世事功利看得很轻的人,除了对最纯真的追求他在无杂心。无论是他的诗文还是他的处世态度,虽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却真诚地让我感动!

他与林徽因的故事是美丽的,又是酸涩的,他让林徽因感受到了初恋,并付出了最真的心!虽然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但对于一切,他还是全不在乎的,竟然可以继续着维持与梁家的友谊!一如既往的表达着对林徽因的爱意!他,梁思成,这群中国现代最具智慧的人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虽然不知道和陆小漫结婚后王庚对他的态度,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相信这群在国学熏陶成长起来后又接受西方最先进思想的男人们不会永远的嫉恨,至少不会向凌叔华那样一生的嫉恨,只为了自己的私心,让原本可以让后人了解更多他与林徽因在剑桥交往时的心生永远消逝,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让他被更多的后人误会着!或许这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在生前都不曾在意别人的批判与讥讽,更何况是他死后呢?唯一的遗憾与悲伤只能让现在喜欢徐志摩的后人承担了!

不想做太多的评论了,因为气愤地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了!

满脑的胀痛,满心的凄凉!

他从不算计别人的心让他把宝贵的“康桥日记”交给了一个它明知是小心眼的人,于是一本可以记述他一段最美好回忆的文字彻底消逝了!

他和林徽因在英国的日子一定是很美好的吧!而当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后他的心也一定是伤痛到几点了吧!否则不会再面对已经和梁思成交往的林徽因时有一次出动心弦,在即将的分别中泪流满面!

他爱的执著,爱的疯狂,爱得让人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写下那么多美丽诗篇的原因吧!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可以不顾世人甚至是家人和恩师的反对离婚娶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漫,可以拚命赚钱养着老婆而不舍得买件外衣!这是他对爱最真挚的表达,这是他对纯真最完美的追求!要知道,在上海的陆小漫过的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追求,而他却拼命的节衣缩食,或者说没有陆小漫,34绝对不会使她人生的终点!

突然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她有几分相似,如果没有她,我绝对不可能读起诗来,就象没有林徽因、没有陆小漫他也不可能写下那么多真挚的直达心灵的诗篇!因为真正的爱过,所以字字真心!因为真正的爱,所以不求一丝的回报,毅然的付出,义无反顾的付出!

虽然我不曾真正付出过爱,但也可以理解他的所为!毕竟我也曾经爱过一个女孩,理解那种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的感受!

又想到了那本书,那本讲述林徽因的书,那本我读了一天的书,只因为徐志摩的退场而让我兴趣全无。或许对林徽因的兴趣不是缘于他和丈夫取得的成就,而只是好奇他和徐志摩的那份美丽而短暂的爱!

当看到寂寞的林徽因同徐志摩初识时便来了兴致,而当看到林徽因的家人全力反对时心中有几分揪心,或许林徽因真的爱国徐志摩,只是受家教的约束而不敢面对,而当他回国后又遇到了梁思成时或许已经对那份爱有些淡忘了,更何况那只是16岁的萌动,又怎能当真呢!

当徐志摩回来后,已经有了心上人的林徽因当然无法背叛从幼时便接受的家教,与世俗作斗争,他没有这种勇气,或许是因为她爱得并不深吧!因为很难相信十六岁的女孩会理解爱!于是徐志摩在摆脱了相思的痛苦之后又面对一个更让人绝望的事实,他已有了未婚夫,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毫不吝惜着自己的爱,依旧真心地对他,在分别的那一刻,在相信是永别的那一刻,他哭了,哭得让我心痛,哭得让我心碎!因为他知道他曾经的挚爱彻底的和别人走了!

尽管还可以书信联系,尽管她归来后经常在一起聚会,但那份爱注定在这次分别之后被判为死刑!尽管她还在执著着,追求着!但他不傻,他知道结果是什么!

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只为了那一丝光明与希望!就象林徽因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写得那样,他傻得可爱!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走进果林徽因的心中!

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让徐志摩创作更多的诗,为了让梁思成创造更多伟大的建筑,上天让林徽因担起了这个重任,,因为她有更重大的使命,让梁思成走入建筑这一神圣殿堂,让他们夫妻携手创造中国建筑新神话!

如果没有林徽因,就不会有雄伟的任命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更不会有新中国那伟大的国徽了!

她改变了女人只能成为贤内助的传统,成为了一位建筑巨匠的引路人!

她是伟大的,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女性,她启迪了无数人,成就了无数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五

“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样才华横溢,独立于世间,但我想如她那样,用爱浇灌梦想,用一生追求梦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将站在梦想之路上,洒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静里,活在诗意中,也终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六

她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七

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小桥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温婉灵气,欧洲之行又培育了她先进开放的思想,集合中方古典雅致之美和西方自由热血之美于一身,就凝成了我们眼中的林徽因。无论是桃李年华去往外乡求学,还是嫁为人妇生为人母后操持繁重家务,她都以敏感之心沉稳虔诚地生活,以一双慧眼追寻隐秘的美。

二、她举世的才华,以及那份对于建筑的热爱。多数旧社会的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终日以家为业,勤勤碌碌,无法发展自己的特长。而林徽因幸生于林家,不仅没有被束缚在家庭中,还被送往外国读书,追寻自己的建筑梦想,甚至不满足于安逸的教学环境,在怀孕期间跟随丈夫外出勘查。她出众的文采博得所有听众的盛赞,而人以群分,徐志摩、沈从文、朱自清等诗人都是她的良师益友。

三、她虽身体孱弱,却以家国为己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生活在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而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们,一边在本位,尽本分,另一边鼓舞国民,拒绝卖国求荣。林徽因孱弱却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意外逝世时会悲恸昏倒,而在日本请求其书写文章时断然拒绝。她以自己的方式与单调的生活、残酷的国运抗争着。

正是这个如白莲花般纯净的女子,享有世间令人羡慕的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却在病痛中香消玉殒,令人嗟叹。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八

“一起流动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久久弥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情绪就是诗意。这诗意的阳光伴随着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题记

林徽因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引领中国女性人格魅力的女性之一。她的光彩不仅仅在于伴随徐志摩的光晕流彩于世,闻名于大家,更在于她卓越的诗情,本真的生命原色和优秀的建筑才华。她是旷世才女,是美的化身,是“五四”激情诗意的表现。她的出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而那个时代因为孕育了她得以更完美的演绎。

令人可叹的是,在传统中国意识形态下女性总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被世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林徽音这样的大家也不例外!她被世人的了解更多淹没在徐志摩的桃色里,因而多了分暧昧,多了份神秘。但林徽因是超俗的,她用诗情和才华证明了一个大写的女人。她用沉默和行动使流言蜚语在那个时代和后来的时代不攻自破。

林徽因因了独特的求学背景,中西合璧的知识素养以及优越而开明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她不走寻常路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些也只是那个时代一少部分女人的共同背景。其决定作用的当然与林本身的聪慧、勤奋是分不开的。

一帆风顺的事业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优越舒适的生活,广博的见闻以及首屈一指的社会地位,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足以让我羡慕,让我佩服并感动的在于她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基于这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意识形态,才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林徽因。她敢于在旧家庭里汲取新科技、新思想,她勇于在洋文里发掘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独处的空间,她擅于在爱情中保留自主独立,她擅于在家庭琐事中培养诗意的留白。她不光仰视圣人的睿智儒雅也俯拾平民的艰辛并酿成一坛醇香的《窗》,她用毕生将爱、美、艺术融化于冷暖适宜、芳香四溢的《人间四月天》,从而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美谈。

本书具有可观的文学性,是一篇文艺性、文学性的传记著作。

林徽因传读后感优秀篇九

几段梅风,几星荷雨,小院湿了青苔,记忆,她不是玫瑰,不是牡丹,不是暗香黄昏黑夜,她是一朵离天堂最近的白莲,是迎着黎明与春天定下的誓言。

她有个好听的名字,林徽因,她出现在多少人的梦中,她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她却早已化身成燕,在无数人的回忆中流转。

这便是她,哪怕是用一整个日月,也道不尽的女子,哪怕是用一生,也忘不掉的女子,她似乎拥有了所有祝福的言语,她似乎夺取了所有注视的目光,甘愿做她的叶,甘愿做她的伞,在这本小小的《林徽因传》中,给了我们一片温柔黑白,清亮如空的世界。

书里的她,才华横溢,吟诗作赋,研究建筑,参与国徽的设计,拯救传统工艺……诗里的她,清秀温婉,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生活中的她,优雅却又义无反顾,面对心动,停留时美好,离开时决然……会不禁赞叹,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令世人用如此仰慕的神情去张望,去追寻,不知从何时起,这成了放不下的执念,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算来,差不多已经一生了。

我与她的出生相隔了近一个世纪,是历史的沉淀,让我隔着一个世纪的光阴一点一点描摹起她的模样,她的眼睛,她的鼻尖,还有她的嘴角,然后,再从她的欢身笑语中,感悟到这唯一的女子。她选择在人间的四月挥手告别,你看,连上天都如此眷念你,让你如此幸运,许诺了曾经的相濡以沐。

我羡慕她的聪慧,羡慕她的冷静,羡慕她的执着,羡慕的太多太多。

我能想象,我能有所感触,望着窗前一目红枫,期待着不久的春天,看着桌上简单的几行小诗,回味着忙碌却又充实的生活,她难得的宁静,她难得的空隙。

不知道有没有与我相像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时也无法充分的了解某些人和某些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不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再或者,眼前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适合自己并且希望的,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放空,看看天发发呆,喝点什么,吃些什么,眼神,却会更迷茫些。

作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起相伴雨季,度过年华的人,终究会在某个路口离散,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此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只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说,如果时光的齿轮停止转动,她依旧会是一朵开在磐石上的白莲,静静的观赏着我们这些疲于奔波的人,静静守护着她心里,那一处应该名为康桥的角落,没有留给任何一个人涉足,让其长着漫天的草,下着无声的雨,这不是无奈,不是怀念,更像是一种寄托,将想要说的话,装订在诗里。

今天的人们,会在一生中遇到多少的人和事,又会在多少的努力和现实中明白,人生需要惊涛骇浪,更需要惊涛骇浪后的平静。

诗人潦倒的一生,今人忙碌的一生,茫然之下,寄托之上,又是多少岁月在悄然婉转,成歌成诗。我曾天真的以为,真的有勇气可以不顾一切,我曾稚嫩的觉得,三尺宽的肩膀可以扛下所有,在冰棱的反射下,透过无边的黑暗,照耀出万丈的光芒无惧刺眼。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春天,好几次花开茶靡。

时间消磨了少年眼角的光,打散了花上,拥挤的蜂蝶,她终究为人妻为人母,过着热烈后平淡的生活,依旧带着某一缕褪不去的光华。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看到那些与生活抗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屈服或者坚持。

她的存在,本就是一个奇妙的邂逅,宛若一首没有终点的小诗,在每个会到来的春天,延续着每只蝴蝶的梦,天上地下,铺满了星星点点的美好。这是四月的风,又似睡梦中,唇间淡淡的轻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